大凡事,只得耐烦做将去。才起厌心,便不得。”《朱子语类》记载,朱熹曾告诫弟子,遇事必须得耐烦去做,否则,事情就注定做不成。明代理学家、户部尚书耿定向也在所著《耐烦说》中言:“而耐烦者,众善之所由集也。... 阅读全文>>
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,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。很多时候,难以察觉的是“温水煮青蛙”问题,不好提防的正是“眼里识得破,肚里忍不过”现象。宋人姚镕写过一个《蜀封溪之猩猩》的寓言,发人深省——猩猩嗜酒,人们便用... 阅读全文>>
宋代科学家沈括在读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《大林寺桃花》时,看到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一句,不禁诧异:“既然四月芳菲尽了,怎么又桃花始盛开呢?大诗人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,可谓‘智者千虑,必有一... 阅读全文>>
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大儒王阳明赴江西、广东平叛,途中致信弟子杨仕德、薛侃,写道: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区区剪除鼠窃,何足为异?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,以收廓清平定之功,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。”... 阅读全文>>
【小识】《现代汉语词典》“作”字条下,有一个词叫“作死”,意思是“自寻死路”,例句是:“酒后开快车,这不是作死吗!”先说一下,例句中那个“快”字完全可以删掉。再说一下,这个“作死”好像跟网络流行语“不... 阅读全文>>
【小识】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自己,一个人怎样才能真的认识自己,一个人怎样才能做好自己,这一定是一个哲学话题。《说文解字》:“自,鼻也,像鼻形。”在甲骨文中,“自”字的各种写法,似乎都可以视为鼻子的简笔画... 阅读全文>>
《醒世恒言》一书中载有“事不三思终有悔,人能百忍自无忧”这样一句话。细细思来,寓意深刻。事前不思量、事后才觉察铸成大错,从古至今,此类人真可谓是不胜枚举。例如,南宋官员陈璠,曾经担任宿州太守五年。然而... 阅读全文>>
唐代诗人贾岛曾有诗云:“十年磨一剑,霜刃未曾试。”十年辛苦劳作,才磨出一把利剑,这就是专注的力量。历经十年磨砺,钝器也能变为利刃。铸剑如此,世间的事何尝不是如此?南仁东专注于技术攻关,24年甘坐“冷板... 阅读全文>>
作家罗曼·罗兰说:“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,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。”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,生有三子:长子李承乾、次子李泰、三子李治。长子李承乾为太子,不知礼义,所为多不法,屡次受到太宗谴责。次子魏王李泰... 阅读全文>>
晚清名将、湘军水师主要创建者彭玉麟,是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等人齐名的清末名臣,曾经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他却先后六次辞去显官要职。曾国藩对其有知遇之恩,他却与曾国藩私下约定,不要保举他做官。在给朝廷... 阅读全文>>